“体育育人”专项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21-03-27 浏览次数: 224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文件精神,根据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上应委〔2019100号)文件要求,结合体育教育部工作实际,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组织体系

牵头校领导:张锁怀

组长:尹小俭  韩 磊

牵头单位:党委学工部

责任部门:体育教育部

二、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工作思路

1.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如一年级太极拳、拳击操、健美操等特色普修必修课、二年级兴趣选项必修课、三四年级体质评价必修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向上的优良品质。

2.以课堂育人为主渠道,强调课程内容建设,根据课程不同性质,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体育教育体系,全面渗透到学校体育教学全过程。大力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如第一课堂(太极拳、功夫扇)、第二课堂(舞龙舞狮),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3.强化体育教学训练,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武术、等专项运动技能。

4.深入推进“体教融合” 工作,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立“青少年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所)”。 通过体育锻炼、健康教育、营养改善的手段改善学生健康水平,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前瞻性研究和决策咨询。

四、工作举措

(一)促进体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提升体育育人质量。

为落实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精神,体育教育部深入地思考如何围绕学校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争取利用部门体育文化育人结合实践育人的优势,着力构建体育育人的长效机制。

鼓励体育教师深入学校各二级学院担任兼职辅导员或班导师,在传授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问题。

(二)强化体育教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挖掘教学、训练、竞赛等活动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彰显体育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体育教育部在建的体育课程思政共四门,分别为《健康教育》、《足球》、《中国武术》、《橄榄球》。其中足球课程已被列为学校的课程思政重点建设课程,通过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内心建立起爱国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拼搏进取意识,学会尊重对手、友爱队友、执行规则,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竞赛育人”的新理念,师生在日常训练中加强交流,教师不但指导学生技战术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道德、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拼搏精神的培育。通过竞赛活动增进师生感情、同学友情、朋辈厚情,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严格大学生体育考核,促进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构建全程化课堂体育教学体系。加强体育专业建设,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体质健康和技能提升需求,对体育教学的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以及体能教学等进行全方位改革。面向大一学生开设以“一拳、一操”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普修必修课”,并根据部门的实际开设一定的专项课程满足不同的学生需要;面向大二学生开设以篮球、排球、足球等20多个运动专项为内容的“兴趣选项必修课”,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体质评价必修课”,推进“三位一体”全程化体育教学。

在党委学工部的牵头下,尝试将“实践育人”和“体育育人”有机结合,打造体育“金课”。通过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设置体育专项的形式,鼓励大学生体育协会中有体育特长的骨干组队进行“体育下乡”,服务乡村、中西部或偏远地区,面向基层群众和基础教育等领域推广普及体育运动。使更多大学生将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在服务祖国的教育事业中受教育、长才干。

(四)秉持互联网时代“三个课堂”的理念,形成“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育人模式。

“三个课堂”分别指,第一课堂(一拳一操)、第二课堂(体育单项协会自主课堂)、第三课堂(云锻炼APP)互补并紧密结合的模式。如“第一课堂”的“太极拳”渗透了上应大“明德 明学 明事”的精神因子,赋予了校园文化更广泛的内容,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体育育人功能,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进一步在实践中提升了规则意识、合作精神、抗压能力。很多体育运动出色的学生在学习科研和社会工作中名列前茅,体现了体育育人的本质。“第二课堂”以每天校内1小时、校外1小时,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目标。“第三课堂”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如APP记录学生锻炼时间,课外锻炼指导中心的“云平台”,学生的体育锻炼投入时间会有后台数据。体育课程总成绩则由三个课堂的综合表现组成。通过这种三维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第一课堂的局限,辐射带动全校学生,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目标。

(五)推动群众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崇尚体育、全民健身、追求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全面促进师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

1.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继续推进单项体育协会的健康良性发展,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

2.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除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1个小时体育活动以外,以体育课外锻炼等方式确保每天校外1小时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3.建立自主化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已成立了23个学生单项体育协会,依托体育协会引领学生自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年均举办体育竞赛赛56项,年均参赛学生超过13400人次。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进行考核,开发手机APP线上记录学生体育锻炼数据,制作24式简化太极拳、有氧搏击操、有氧健身操等网络教学课件,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便利和条件。

(六)推进体育场馆硬件建设和服务智慧化建设。

1.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体育资源保障,体育馆、体育场等运动场馆,修缮东操场等场馆设施,以不断满足各类体育活动的需求。

2.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锻炼需要,体育教育部新成立的课外锻炼指导中心,学生可以在“云端”获得课外锻炼指导。今后会对课外锻炼形式进行重新的研讨与规划,全面修订教学计划。

(七)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

目前体育教育部以课堂教学、学生单项体育协会的形式开展教授太极拳、功夫扇、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可以通过邀请兄弟高校研究传统体育的学者来校指导培训、与周边院校开展交流活动、对照书籍或网络视频自主学习等方式普及推广。今后还将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

(八)继续打造学校体育品牌项目。

学校各运动队平均每年参加上海市及全国各类体育大赛20余项,荣获各类奖项数十项。依托我校特色运动队近20年的基础,继续打造体育品牌项目,扩大学校的对外知名度。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美式橄榄球队是由20119月成立,曾两次代表中国队参加在瑞典、墨西哥先后举行的第一届、第二届世界大学生美式橄榄球锦标赛。在此基础上,将持续投入建设我校的“橄榄球”、壁球队、体育舞蹈运动队等项目,积极为我校赢得社会赞誉。优化体育代表队的项目布局,保持和扩大优势项目的地位。积极寻求社会赞助资源,以补充特色运动队的建设投入。

(九)成立“青少年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所)。

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将影响国民整体健康及未来健康水平的提升,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结合我校智库建设、美丽健康产业发展方向和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优势,该机构不仅在青少年健康促进方面发挥咨政建言、启民育人、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还能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前瞻性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

五、预期成效

(一)理论成果

1.力争立项体育类省部级课题2项;

2.5年内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

3.出版体育类学术专著2部。

(二)实践成果

1. 开设《健康教育》公选课并将健康教育做为课程思政的重点项目来建设;

2.成立“青少年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所)”;

3.优化体育代表队的项目布局,保持和扩大优势项目的地位;

4.利用现有场地资源,积极申办体育赛事活动,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附:《2021年“体育育人”行动计划》

 

 

附:

2021年“体育育人”行动计划

1.筹建“青少年运动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所)”。为我校大学生开设健康教育通识课。在体育类课题研究、教材编写方面取得新突破。利用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优势,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前瞻性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

2.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重点建设《健康教育》课程,全面建设《足球》、《中国武术》、《橄榄球》课程。

3. 举办“体育节”。如上应学子健康跑、大学生单项体育协会展演、中华传统体育太极拳、功夫扇、舞龙舞狮等展示、为全校师生开设健康咨询(线上+线下)等丰富的体育活动。

4.深化“体教融合”。促进我校体育专业教师带教和日常思政的融合。除继续选聘体育教师担任大学生运动队兼职教练员外、协会指导教师外,推荐体育专任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或班导师,不断加强两只队伍的融合,加大对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力度。

5.打造体育“金课”。鼓励大学生体育协会中有体育特长的骨干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进行“体育下乡”,服务乡村、中西部或偏远地区。

6.树立“竞赛育人”理念。竞赛是体育育人的载体,真正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每年上海市都会组织学生锦标赛、阳光体育大联赛等综合赛事。我校将组队参加并争取赛出优异成绩,继续提升我校的社会知名度。同时,组织好每年的运动会、协会自主训练和比赛。不断提高全体大学生运动参与度,繁荣校园体育文化。

7.营造“健康校园”。在体育课里面,向大学生传递更多的健康指导,教会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的科学意识,更好地服务大学生成长。支持更多体育教师担任教工体育类社团的指导老师,并开设瑜伽课程、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技术培训指导。

8.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引导教师树立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服务社区多做贡献。如:今年将与海湾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围绕大众健身主题开展共建,包括健身太极拳、功夫扇、技击防身术等,发挥体育教师的专业优势,服务社区群众体育健身需求。